Canon 11 073.jpg 
文/PTTRadio DJ Ruke  出處/下雨的城市

「母子永遠無法成為朋友」-考克多


 【聽媽媽的話】的原文片名是「I Killed My Mother」,直譯是「我殺了我媽媽」,兩相對照之下是很諷刺的翻譯片名。片中的男主角在影片一開始就和母親吵翻天,兩個人有如水火不容般衝突的場景一觸即發,兩個人對罵發飆的場景從家裡延伸到車上,甚至是在錄影帶出租店和學校也當場上演發飆場景。很難想像這部影片是導演根據他自己親身經歷所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仔細想想電影本身確實有其誇大之處,然而在看著母子兩人越吵越火熱,妳一言我一語的精彩對罵時,自己卻也開始思考起親子之間的關係。

 很巧的是在看電影之前才剛在誠品書店翻過龍應台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上面寫到的是孩子長大後,母親對於兒子反而越來越陌生;就像是在電影裡面一樣,主角宇柏的母親因為和丈夫很早就離婚,於是便更加的疼愛和關心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歲月的增長,自己身邊的孩子卻成為了再熟悉不過,卻也是最不熟悉的人。如同電影裡面主角提到他和他母親之間的關係時說到:「家人,就是讓你很難去愛卻又不得不愛的人。」短短一句話,道盡他和母親之間既愛又恨的矛盾情感。

 導演透過這部電影用力的吶喊出身為慘綠少年時期當時的痛苦和憤怒,身處成年和青少年交界的他,急於想要掙脫束縛,破繭而出,趁早獨立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母親卻總是處處和他做對。在他眼裡,母親是一個事事只為自己著想,任性妄為,不斷打亂自己生涯規劃的人。在他的想法當中,或許就和大家一樣,他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作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在母親眼中,或許也只是出於一種對於兒子的關心,每每受到兒子一再的賤踏和傷害,然而母親卻還是繼續無怨無悔的默默付出。

 不過在電影當中,幾乎大部分還是著重在男主角在青春叛逆時期對母親的控訴和不滿,好幾次看到宇柏想要脫離母親的掌控,也好幾次看到母親想要就這樣把他給丟在一旁,然而那切也切不斷的血緣關係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們兩個人緊密的綁在一起。導演(兼男主角)用了一次又一次對攝影機自拍說出對於母親那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穿插在電影中,看著看著覺得似乎他也並不是這麼樣的討厭媽媽,卻又不得已必須要聽話才行。老實說我覺得宇柏其實還算是個不壞的孩子嘛(笑)。

 然而像這樣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吵架和和好的過程,每個人緊繃的神經相信也會有斷裂的一天,電影的後段安排了一個爆炸性的劇情讓毫無改善卻也糟到不能更糟的母子關係面臨一個新的轉捩點。其實這樣的劇情發展早在前面就有跡可循,但是這些埋在檯面下的爭執母親選擇不說破,劇情到了最後突然讓母親的角色變得不那麼令人討厭。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母親和兒子兩人的立場從來不曾重疊,一個想要自己早日成長獨立脫離母親掌控,一個則單純只是希望自己關心的人過得更好。在電影當中看著母親像兒子…或是兒子像母親般對著別人破口大罵的時候,腦袋裡不禁覺得,果然這是因為血緣的關係啊(笑)。而會讓觀眾開始覺得母親從頭到尾或許都並不是那麼討厭的原因,或許就是在劇情後段我們不再從男主角的角度去觀看母親是如何的介入他的日常生活,學業,甚至感情也好,而是從電影重點逐漸放在兒子看不見的地方時,自己才會發現到母親的用心良苦。

 當自己靠著母親和長輩所維繫的那份情感,以及所支撐住的那些生活一夕之間崩解,自己能夠尋找的還剩下什麼呢?每個小孩子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渴望想要過個獨立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或許就像宇柏一樣總是對自己的母親諸多抱怨,看見別人的母親或許就是比自己的還要好;透過回憶的畫面,多少都會讓人想去拾起過去的純真,然而隨著歲月的增長,母親與子女的距離也就不知怎地越來越長,終究化作了一道無法被填補的鴻溝,逝者如斯,最後似乎也只能靠著僅有的牽繫將人和人的距離重新維持住。電影中途穿插的那些無法被表達出來的,對母親的矛盾思慕之情,最後在電影的留白下,讓一切盡在不言中,在母子兩人似乎終於稍稍了解彼此之餘,也讓人有了希望去看待這些似乎無法再抹平的傷害。

 或許就算再怎麼樣討厭母親,自己也還是沒有辦法輕易割捨掉這份羈絆。就算再怎麼樣也沒辦法隱藏住自己內心那份最深愛母親的心情。儘管一開始對【聽媽媽的話】印象上像是兒子不平的憤怒告白,但實際上看完卻像是兒子回應母親種種的愧欠和情感上的依賴。兒子的不滿對母親來說縱使傷痛欲絕像是被殺害般,卻還是要故作輕鬆去回應兒子的冷嘲熱諷的苦痛,在觀眾笑看母子唇齒相譏及因世代鴻溝所產生的尷尬場面之餘,導演也正用這部片去表達出自己對母親的感懷和愧歉也說不定。如果是母子關係很差的人看了這部片,或許也會想平心靜氣去面對對方,去除掉那麼一點自私的角度,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這個怎麼樣也切不斷,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