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_ROMAN_115357_PUBLICITYPICTURES_RENTALRETAIL_P_85048.jpg


文/李幼鸚鵡鵪鶉

《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1953 年美國出品,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與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你我看電影一定要從頭看起,方才不會錯失任何佳妙。請仔細打量銀幕上的英文片名原題,Roman用印刷體呈現,Holiday以草體書寫,畫龍點睛告白了整部電影的調性:在「古典」的「羅馬」,展演著「浪漫」的「假期」!就像開場不久,英國公主Anne(奧黛麗赫本飾演)在接見各國使節前,悄悄讓腳擺脫鞋子放鬆一下,你我但見她的裙外、裙上(也就是上半身)端莊拘謹,裙內、裙下的腳卻自由狂野,好一番同一個人的兩種面向!就像假期的浪漫與放縱對比、抗衡、滲透羅馬的正經與古典。

片頭演職員名單映現時,你我現今見到故事構想是道爾頓‧楚姆波(Dalton Trumbo),編劇是Ian McLelain Hunter與John Dighton,這跟許多年來影片的拷貝以及電影書籍上署名的「故事構想人也是Hunter」很不一樣。原來,美國作家楚姆波是1940年代美國白色恐怖(麥卡錫主義)期間的黑名單(凡是上了黑名單的作家與導演輕則失業、重則坐牢)人物,威廉‧惠勒勇氣十足,看中他的才華並採用他的劇本但也只能匿名貢獻所長,多少年後方才得以平反並以本名面世。楚姆波編劇的電影還有《鐵牛傳》、庫柏力克導演的《萬夫莫敵》、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春風無限恨》。他取材自己小說並親自導演的《強尼上戰場》則在1972年坎城影展贏得亞軍。

由「電影中的“2”」打量,《羅馬假期》豐富無比,精采非凡。公主由樓上住處俯瞰夜色中樓下戶外的歌舞歡暢,既明顯對比官方、貴族這一方的拘謹與靜,平民那一邊的自在與動,又在地理空間位置的「上」與「下」暗喻了身分階級的「上」與「下」。公主在屋裡談裸睡,宛如管家陪侍的那位伯爵夫人回應「寧願沒聽到」這番話,由此可見公主本性裡的人性面,對應了伯爵夫人深諳控制自我情緒的制度面。公主被御醫注射安眠與鎮靜的針劑,往後公主的開溜恰似同一個人的兩個「自我」在拔河比賽。公主開溜的出口有「2」,正式的房門外有安全人員守衛,於是她選擇由窗跳出(在「正統」與「違規」間,她向旁門左道傾斜!)。走經多面鏡子的牆,她望了一眼(看見自己的多種面向?!)。

報社記者Joe(葛雷哥萊畢克飾演)、別家媒體的攝影記者艾文(艾迪亞伯特飾演)跟一些人在玩撲克牌賭錢(算是本片的伏筆?兩男道德上的小瑕疵,對比了公主冰清玉潔、清教徒般的被迫嚴守紀律?)。深夜,公主針藥催眠,半昏睡在路邊石椅,羅馬城無人劫財劫色,美國電影難得一見不把異國當罪惡城的可喜與尊重。

Joe與公主相逢,幫她叫輛計程車,她又昏睡路邊石椅。男方要拉女方上車,多次推拉牽扯成不了事,看在義大利司機眼裡,經由「別人」的「看」,竟好似這雙男女關係不清不楚。「看」與「被看」的微妙既見喜趣又惹誤會。司機更受不了如此這般耽誤時間,原本會講少許英語,當下迸出連珠砲義大利母語(我有三個小孩,我要養家……哪有何時上車、駛往何處全都不確定的?)。那就開到男方住處吧,Joe下車走人,把公主留在車上交託給出租汽車司機。司機不依,車又不是旅店客棧,「你不要她,我也不要她。」金枝玉葉的公主微服出走,「2」男不識貨,都但求早早擺脫中產階級及與勞工階級有眼無珠而貴族階級墮落,一刀刃三方!

Joe只好牽女方手上樓,邊走邊睡的公主竟然沒跟對方在階梯扶手的同一側上樓,而被扶手分兩隔兩邊(所以男已上樓而女上不去)。威廉‧惠勒把空間、陳設道具既活用又盡其所用得古今獨步,讓我想到46年後鴻鴻電影《3橘之戀》把牆壁挖個長方形大洞的美術設計,讓牆兩邊的人分隔不同空間但牆那邊的人伸頭過來,頭跟牆這邊的人在同一空間但腿腳卻跟牆這邊的人在不同空間,好一個「既在同一空間又在不同空間」的靈光乍現。

Joe讓這女孩睡沙發,打算自己睡床。他外出片刻,折返時,女孩已在他床上熟睡。他粗暴把女孩用力推往沙發。這是「2」人「爭」睡一床的喜趣。等到第二天中午他發現女方是公主後,「睡床」一事「再」(又是「2」!)演一遍,卻是他戰戰兢兢外加呵護、巴結姿態了。其實第二天他睡過頭,早已錯過預先排定的採訪公主的記者會。他向報社主管撒謊,對方問他公主怎樣答客問?他瞎扯些模稜兩可的話:「她說有兩種影響。直接的和間接的……當然她認為間接影響沒那麼直接……」本片劇本妙語如珠,諷刺某些媒體打混令人絕倒。後來,Joe拿起報紙上公主的照片跟他屋裡昏睡的女孩對比,以及往後他想搞獨家報導名利雙收而央託艾文用小型打火機式相機偷偷拍攝,或是本片後段公主在郵輪舞會上拿起吉他猛砸便衣警探但艾文來不及拍攝而要她再砸一次……在在省思「影像」的用途,真偽是非功過與影響人際關係,媲美往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甜姐兒》以及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原來早在1953年的《羅馬假期》就有這麼生動有趣的「影像」辯證了。「畫面」經由照片已經證明這女孩是公主,Joe還要她在半昏睡中脫口而出的「聲音」答話顯示她的身分。至於名字,她不便透露,誑稱是Anya(安雅),這跟公主本名Anne以及奧黛麗赫本的名字,同樣是字母A開頭的女孩名字。美國導演比利‧懷德在1957年的《黃昏之戀》也玩了這一招,讓美國男主角猜不透奧黛麗赫本扮演的法國女孩是啥名字,只知道第一個字母是A,而忙著猜Adele、Annie、Agnès……謎底是Ariane,你我卻偷笑:何不乾脆Audrey!

資料來源:破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