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jpg

原來,捍衛公義的形式,並不止於一種。

對付惡勢力,好萊塢電影卻唯獨選擇以暴制暴。不少關於以暴制暴的電影作品,早就成為全球觀眾的集體記憶,箇中例子多不勝數,例如:《魔鬼終結者》 系列、《終極警探》 系列、《異形》系列、《第一滴血》系列、《X戰警》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等。唯有強勢的武力,才是終止惡勢力橫行的唯一路徑;尤其是,當這些惡勢力是外來侵略者的時候,更是如此──這樣的好萊塢式正義觀,正好和《更好的世界》所要傳達的訊息大不相同

好萊塢電影習慣設定外來侵略者作為故事主角對抗的對象;這些侵略者,或是外國人(其中以來自阿拉伯世界、蘇聯,或其他前共產主義陣營國家居多)、外星人、外星物種,或外星機器人……總之,是異物或異種;同時在牢不可破的敵我意識的制約之下,「我方」除了必須要存活下來進而消滅對方之外,「我方」的一切信念和價值都是對的──不過,榮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作品《更好的世界》卻要提醒觀眾,那只是某一種意識形態,而不是一種人們該理所當然地信奉的真理。 

1366_768_20100905015622725407.jpg

《更好的世界》試圖探索一種世界主義式的公義,並力圖避免陷入本位文化優越意識的謬誤。該片主要場景設定在丹麥一座小鎮,故事循兩條主線舖陳。一是來自瑞典的醫生Anton與丹麥小鎮上一位當地女子結婚多年並誕下二子,但其婚姻已經瀕臨破裂邊緣;再加上Anton長年留駐在千里之外的蘇丹難民營駐診,家庭危機似乎是無望解決。二是Christian原本在倫敦成長,但由於母親早逝,父親決定帶著Christian返回丹麥小鎮老家;當Christian發現Elias(Anton的長子)長期在學校遭遇霸凌,終於決定把帶頭的小惡棍毒打一頓──事後小惡棍不再斯負弱小,Christian更加深信以暴制暴是有效的;當然,Christian和Elias也成為了好朋友。

原本一切相安無事,直到有一次Anton放假到丹麥和兒子們見面,Christian也跟著Elias一起和Anton出遊,卻不幸遇到一名惡棍;惡棍出手攻擊Anton,Anton為了顧慮小朋友們的安全,只好摸摸鼻子帶著小朋友們走人。不過,向來奉行以暴制暴原則的Christian,卻是完全不解Anton的和平非暴力原則,於是鼓動Elias一同以土製炸彈報仇雪恨。

編劇安德斯‧詹森(Anders Jensen)對於Anton這角色的設定,可說是匠心獨具。該片不論是資金、導演、編劇、製作人員,以及大部分主要演員,幾乎都是來自丹麥;但就是Anton這位非暴力精神代言角色,卻是設定是一位外國人(瑞典人)。

 

mikael-persbrandt-in-hc3a4mnden-haevnen-in-a-better-world-movie.png


Anton在影片從頭到尾都是一名「他者」──在蘇丹難民營裡,他是一名外來的醫生,本著醫界倫理無力介入當地政治紛爭,有一次還強忍著憤怒治療一名惡毒的軍閥;在丹麥小鎮內,惡棍無來由地向他大喊「滾回瑞典去!」

導演蘇珊娜‧畢爾 (Susanne Bier)多次在呈現Anton與惡勢力週旋的場景時,均放棄採用腳架支撐攝影機,觀眾透過不穩定的鏡框,一再陪伴著畫面中的 Anton在壓迫者面前忐忑不安。Anton有一次在既無力又憤慨的情況下, 決定將那位賊性難改的軍閥交還給民眾處決,而畫面上交替呈現的是Anton的倦容和憤怒民眾的背影──在這一正、一反之間,「倦容」是導演要求觀眾正視的,而行使私刑的群眾「背影」,只是一個萬不得已現實而已。而更好的世界,導演蘇珊娜‧畢爾終究還是待Christian幾經轉折後終於卸下其以暴制暴信念,才算是達成。同時,設定Anton這一名「他者」貫徹非暴力精神, 其實正好說明和平抗爭價值的普遍性,足以跨越國族藩籬。更好的世界,本來就與「本土/外來」的二分法完全無關。


新聞來源: http://www.pots.com.tw/node/79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