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The Artist-來上一堂電影賞析課吧 : 此時無語勝有言

文/cheercut

默片這一種電影藝術的形式,在當代普世看來,似是『古董』了(註一)?它們彷若只存在在記錄畫面裡;可能偶爾出現在一些刻意復古的廣告當中;又或者是在紀念卓別林或是基頓、蘭登的時候,些許默片片段也會被剪輯出來示意一下。不論是當時,或當代,相信都不會有人會反對:在默片流行的年代裡,默片表演者,是藝術家。

在電影版《慾望城市2》之中,大人物與凱莉在一次旅行裡、看著老電影相擁而眠的經驗,成為大人物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他甚至還想要複製那樣的情景在自家臥房,這自以為是的浪漫、讓凱莉無法消受。是的,大人物愛看老電影。老電影的魅力何在?可能,它很容易讓人誤會、以為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愛老電影那種東西,若然如此,這麼fashion的奧斯卡、一向不愛默片的奧斯卡,幹嘛還把《大藝術家》捧得老高?


 

《大藝術家》是一部以舊時代的默片形式所拍攝的當代電影。當代電影形式多元且豐盛,幾乎已進入聯合國時代,觀眾以接受流行文化的態度在接受著各式各樣的電影:2D動畫、3D動作與奇幻、真人與動畫搭配演出……形式推陳出新、日新月異,讓人目不暇給。就在這種大家看新電影都快趕不及了、根本沒有空去回頭看點老電影的時候,《大藝術家》出現了。

《大藝術家》的背景時代,是電影工業由「默片」轉型進步而為「有聲電影」的過渡時期:1927年的好萊塢,默片巨星喬治Jean Dujardin,尚˙杜賈丹 飾演), 面臨有聲片風潮崛起,加上經濟大蕭條的打擊,曾經是天之驕子的喬治,轉瞬竟一無所有。於此之前,電影表演者需要完全靠肢體、表情表演還有外型來取勝。然而電影技術快速發展至有聲、『有聲音的電影』讓明星的形象立體化了起來,拉近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喬治認為電影藝術的精髓就是在於默片的本質,可以說是當局者迷,也能說他只是選擇站在傳統與古典的那一邊、無奈這場仗是另一邊『創新聲音技術加入』的電影形式勝利罷了。對照於21世紀的當代,3D動畫技術不也正在全面進攻至電影工業?而且難道你敢打包票、這一次3D會贏嗎?今年的奧斯卡、3D電影部分,只剩《雨果的冒險》撐場,但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雨果》電影內涵所大力讚揚的,竟是『默片』!

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曾表示,拍《大藝術家》是為了追緬早逝的默片年代。《大藝術家》的故事鋪陳簡單、傳統,沒有特別出人意料的劇情走線,但劇裡各式的小驚喜與小新意倒是如走秀般地一個接一個出現,有時是狗狗的超強表演、有時是字幕的雙關意涵;另外,電影藉由鋪陳出男主角喬治的處境、也直接帶出了電影在默片年代的點滴記錄,不論是觀影盛況與環境描述、拍片片場樣貌、賣座演員與出錢老闆之間的互動關係,還有戲院、報章廣播媒體等的型態重現,而電影也藉由喬治這個「死命捍衛默片價值的個性」角色,向默片巨星卓別林致敬…… (事實上,近期電影如《豆豆先生》系列、《雲端求愛記》與《Hold不住的假期》等片,也是以幾乎無對白的默片形式來詮釋當代更多的現象與趣味)

(默片新趣)

《大藝術家》也沒有現在電影工業強大的後製技術創造出炫麗奪目的畫面讓我們欣賞,它甚至還是黑白的。但是看這一場電影,讓我體驗了一場進戲院看電影的美好景況:因為電影沒有對話聲音,所以大家也都不敢講話、就連打開包裝吃東西也不敢把塑膠袋弄出聲音,安靜地好可愛(我已經好久沒有在完全不受打擾的戲院裡好好地看上一場電影了);而《大藝術家》這部電影本身,對於『電影』的發展、以及『電影』在人類文化歷史的角色地位,基本上是有著個美好單純的認知與期待,這樣的一份初衷,導演亦將之完全具現在《大藝術家》裡頭了。

愛電影的人啊,你又怎能錯過這一部電影呢?來讓《大藝術家》為你上上一堂電影賞析課吧,你將會知道電影永遠不變的魅力與感人之處,不是在於超強的技術、也不是勁爆的劇情,不在畫面的美感、更不在於大明星的風采……上述這些,或許都是電影藝術的必要本質,卻非一部藝術電影的成功必要條件。當代電影人不斷地想在各種新鮮環節上面鑽研、做出新嘗試,以冀能夠開墾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而當代世界電影的確也是各家爭鳴、正蓬勃地發展了。

(這兩個人物與男主角之間的情誼,溫暖且美好)

藝術媒材常受限制:文學的、受限於文字;繪畫的、受限於平面;音樂的、受限於樂器……而電影有容乃大、它所能容受的媒材太多、也真蓬勃地發展了,但卻因此易於耽溺在玩物喪志的疏忽當中。而《大藝術家》看見了這一股一窩蜂的盲衝,但也摒棄了追隨這股潮流的想法,反而是返樸歸真地、僅只是抓住劇情電影在發展之初之際最觸動人心的部分去經營。

(默片的最大限制,莫過於在用言語表達的劇情上,需要拐彎抹角)

藝術與文明的意義在於把人類帶到更美好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美好的視聽境界,這是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會忘記的本質。

文學不因受限於文字而凋零,音樂不因受限於樂器而停滯,《大藝術家》也讓喬治「突然聽到杯子的音效與環境音而感受到震撼」,和「最後警察對喬治講了一段落落長卻沒有字幕卡可以知道對方所言為何的窘境」的這兩場重要戲碼,清楚點出了默片的限制。『限制』,有時才是藝術形式得以更為深入發展的潛力所在。我想,這就是全世界的電影團體都迫不及待地要將象徵他們電影圈內最大獎的獎座頒給《大藝術家》的原因。(至於到底有多少人是認為《大藝術家》是在消費現世資深電影人「看著電影工業一路走來」的鄉愁情感?這我並不清楚,也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了XD)

(彩色化之後反而不習慣男女主角的真實姿態XD / 不過無敵狗還是一樣可愛!)

(『如果你想當女主角,就必須特別。』---讓人聯想到向夢露致敬的一顆痣啊~)

*註一* 默片非古董---『卓別林《城市之光》與《摩登時代》這兩部他最偉大的電影,都是完成於有聲片席捲市場時的默片。』 --- 引用自 聞天祥【用音樂抗拒對白的電影巨人卓別林】

原文連結:雀栭,簡   by cheercut


:::大藝術家:::不只復古而且很摩登

文/林涼可

¢不只復古而且很摩登

每一個年代也許都該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1952),才可為當代以及此後數十年間的觀眾們用此刻的技術和視野留下故事──有關聲音如何在電影裡出現,有關電影純粹的美好,有關愛情如何在銀幕前後純純地滋長,有關舞蹈和笑容的背後所有精彩花絮。在戰略事務局117號兩部惡搞片中也曾在畫面上回味舊時代的法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這次帶來的《大藝術家》不戲謔,卻是優雅誠摯,在大銀幕上富有經典性的魄力表現幾乎足以讓觀眾涕泗縱橫。小心地走在《萬花嬉春》旋律上,以不落窠臼的幽默品味去汲取經典,又勇敢以當代的觀點去拍攝,甚至全然保留了默片美好本質,無疑是一部堪稱劃時代的亮眼大作。如以盧米埃兄弟公開放映《工廠下班》的1895年為電影元年,那麼無聲電影只活了34年。而從無聲電影匿跡的1929年之後,又過了83年,現在的我居然在大銀幕上重新觀看,以現代技術「還原」製作,僅存在了34年歷史的無聲電影。


¢缺席的聲音


古老的電影語言值得細細品味,究竟「少了」聲音這個元素,電影該如何單以畫面歌唱?或者我們該問的是:當人們未曾以聲音思考過電影呈現,僅僅運用畫面,究竟可以製造出什麼樣的心靈聲響?由於今天的製作者與觀賞者對於電影的定義都早不同於1929年之前,片商為了收益,幾乎不可能在現代的電影製作交出這種高規格的「復古」作品。因此該片光從發想提案階段,就已經極具勇氣和見識。導演在一篇訪談報導中曾經說,就像繪畫或音樂一樣──「默片曾經是語言的烏托邦」。你能想像嗎?曾有一度,全世界的人可以跨越文化種族等隔閡,平起平坐的看同一部電影,為同一個橋段放聲大笑。

正因默片的形式與今天電影相較之下顯得純粹簡單,觀眾也可以在《大藝術家》中輕易發現,由於嘗試接近當年作品特質,本片從技術、敘事、主題來看也都非常的老派優雅。尤其是片中拍攝的作品,視覺調度以畫面左右方向移動為主,正如同當年的無聲電影,幾乎只仰賴畫面上宛如一座舞台的左右兩方,而少有縱向的調度。 例如《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就是一個好例子,它精彩地以左右兩方分別代表失控火車頭前往南方、北方,為觀眾製造緊張感。而演員們在片中片裡頭的表現也足以令人想起許多經典默片。

而有趣的是,不同於片中片,主角們George Valentin和Peppy Miller的生活則比較接近40s、50s的電影風味。尤其是劇情走勢或是場面調度,還有演藝圈花花世界中探索「初心」與「真愛」的故事宗旨,都不禁令人想起一樣在描寫藝術家生命處境的經典作品《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導演說,他為了增添電影的「經典性」,參考了非常多經典老片,而在George Valentin的家庭生活上,他顯然是借用了和《大國民》幾乎完全一樣的手法,來呈現一對夫婦的關係如何一落千丈。

http://youtu.be/7Mk4mYmUUCU

(《大國民》經典段落)

http://youtu.be/BO0EkMKfgJI

(《工廠下班》1895年)

 

撇開其「經典性」不談,觀眾應該也能發現《大藝術家》未曾被經典老片壓得綁手綁腳。在劇本和技術層面上,這都絕不只是一部試著想照本「還原」某個時代的電影而已。如同Gus Van Son的1999驚魂記》(Psycho, 1999)應該也不是只想為希區考克的經典作品上顏色而已吧。

若我們試著注目消失的聲音,可以發現它恰好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空缺位置。導演聰明地利用了這個缺席元素製造新意,織入敘事當中。首先是在影片剛開始的時 候,觀眾不曉得自己正在看的是「片中片」,此時本片的配樂與正在上映的片中片是同步的,觀眾得等到男主角望著銀幕中的自己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剛剛看的那段是戲中戲。讓戲中人看大銀幕,這也是相當古老的後設手法,而當音樂也漸漸地融入了George和Peppy生活的這一層劇情,負責扮演模糊界線的聲音元素,也漸漸開始清楚地揭露本片主題:電影與真實、有聲與無聲。在片廠老闆告訴他時代變了之後,「聲音」成了他心頭的魔障。在他漸入谷底時,有觀眾讚美他的小狗,他卻自嘲"only if he can talk"。而Peppy Miller也被他不經意地撞見正在自稱觀眾愛她的原因是"because i can talk!"。連妻子也要求他說話,不只針對他沉悶的家居生活,也是暗諷他的事業。

如此將角色對聲音的感知幻化為其心頭的壓力,不正是以一種新的觀點,來處理和當年《萬花嬉春》很類似的時代嗎。最有趣的莫過於Valentin做的那個恐 怖惡夢:全世界都有聲音,包括小狗,甚至是他化妝間的電話,而且非常刺耳。整個世界都那樣喧鬧,就他一個人發不出任何聲音來。也難怪片尾導演喊cut,當 他聽見自己激烈舞動之後的喘息聲,居然會感到這麼驚訝開心。

 




¢「銀幕」與「鏡子」架構迷離難解的愛情路

 

「銀幕」也常是作為劃分幻想與現實、電影與真實生活界限的重要元素。但在本片中,「銀幕」從頭到尾就是象徵著他追尋的目標。從一開 始Valentin滿意地看著銀幕上的自己,到最後落魄潦倒時對著空白的銀幕焦躁地尋找消失的投影,「銀幕」像是他藉此用來確認自我認同、追求生存價值的 媒介。「鏡子」也有類似作用,在片中往往呈現出Valentin是否受到了肯定認同。在他潦倒時,他在櫥窗裡看見的,以及在桌面上看見的,都是令他厭惡或 心煩的自己。然而他最初與Miller在化妝間裡,互相以注視交換心意之時,也是透過重重鏡面之後,才終於接觸到彼此眼光。

當身為觀眾的我見證兩人在充滿鏡子的房間裡,一個愛撫對方的衣服,在鏡子上寫下感激,一個為對方點上更適合銀幕的美痣,兩人反覆看著鏡子裡外彼此的模樣, 我不禁為這虛實夾雜的情感擔憂起來。劇情在這裡尚未出現考驗或磨難,然而這個小房間裡被鏡子來回反射的情感,說明了兩人的愛勢必通過虛幻與真實的考驗。他 們終究得先接受鏡子裡被事業肯定的彼此,才能在鏡子外的現實裡合而為一。

化妝間這場戲讓影片的兩大主題「電影事業」、「愛情」給明確地點了出來,而火災後Valentin緊抱著不肯放手的膠卷則是情感擲地有聲的具體宣言。這捲紀念兩人第一次共同合演的底片,也是一部無聲的片中片,再次成功地讓主角對事業的遺憾和對感情的不捨合而為一。兩人看似單純的情感發展,卻在雙方事業發展不同調的設計之下顯出有趣的對照,使全片更加教人目不暇給,可看度大增。

¢2012年的今天,試想未來的復古可能

回到前文,在片中缺席的聲音元素反而成為本片重要的元素之一。1929年以前人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無聲電影,在今日拍起來卻是向復古致敬。這不禁教人試著思考,也許再過80年後,會不會開始有人登高一呼倡行電影復古:「我們來拍個很復古的非3D電影!」或是「我們來惡搞拍一部20世紀初很流行的哈利波特」,甚至是「來拍一部只有一個結局的電影」之類的?

 

也許正是因為跨越過電影的上古時代,歷經大大小小技術革新,我們如今才能悠然自得地來回歷史與當下之間,賞玩電影的有聲 /無聲。而這提醒了我們:本片除了試著讓現代人享受無聲電影,也刻意強調各種技術層面細節。我們可以看到攝助為了對焦,在畫面上來回走動拉皮尺。而片尾導演也是依序喊聲音、攝影、最後才喊action,讓演員開始走戲。若思考到時間的變化,這類細節多少都會帶有一些記錄的意味。因為新技術不斷出現,不斷 造成衝擊,這些製作細節或許很快就要遭到淘汰,隨時被送進電影歷史博物館裡了。

然而Jean Dujardin那彷若在每個時代都能佔有一席之地的笑臉,在影片的最後以充滿喜悅的舞蹈告訴我們──時代會改變,技術會跟著變,人們需要的題材也會改變,然而愛情、歡笑、夢想也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最好主題。

原文網址:無事生花 by 林涼可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對電影時代轉變致敬之作+時光隧道般的回到看電影最初的感動+強勢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

文/endlessfly

個人對於時代劇的定義,重點就是要以大時代為主角,劇中的角色眾多也許有分主配、也各自在這時代中也許闖出一番事業,但在歷史推演中他們仍都是渺小且身不由己的,但也就是因為如此,這些小人物們在時代洪流中所綻放出來的人性光輝格外的感人肺腑。

    如果要舉例的話大抵都是像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這種一般人眼中很大的片子,但就像武學宗師打的可能是大開大闔的拳法,真的折服人的的卻是細膩入裡的小用心。

 

 

    故事大綱算是淺顯易懂。在1920年代廣受歡迎、呼風喚雨的默劇明星George Valentino(Jean Dujardin 飾),偶然的機會中邂逅了對電影滿懷理想的小牌臨演Peppy Miller(Bérénice Bejo 飾),但當時已婚且地位懸殊的兩人就此擦肩而過;而時間一下子拉到了1930年代,有聲電影的崛起象徵著默劇演員的沒落,就在此時窮愁潦倒的George再次遇上新時代的好萊塢甜心Peppy,兩個人會有怎樣的happy ending呢?

 

(不得不說這劇情本身算蠻老梗得,但充滿濃厚的懷舊氣息和精緻呈現一樣能夠打造這樣亮眼的作品。)

 

    先從大方面看起,本片由表現手法開始就展現不凡的企圖心。與其用現在的場景和技術來打造默片的年代,本片乾脆採用現在已經見不太到的黑白默劇的形式來表現。除了讓觀眾耳目一新之外,用默片呈現還帶有許多背後的內涵讓這片越嚼越有味。

 

    首先從劇情上面看起,由於剛好橫跨有聲片跟默片的年代,當劇本巧妙的在片中穿插有聲片的技術時,一方面展現了另類的幽默、二方面也成功的具現化默劇明星 George對於現代有聲片的排斥和恐懼,像是第一次做的噩夢、還有他的那條狗(他說的那句如果他的狗可以說話就好了不就帶著點淡淡的自我譴責),都是幽 自己一默,也道盡默劇明星的悲傷。

(片中第一次出現有聲片的橋段是出現在George的惡夢當中,貼切又巧妙的讓人拍手叫好,)

    而有聲片的技術梗,到最後的那段踢躂舞一氣喝成,結尾的喘氣收音、導演的Cut、鏡頭拉遠後得後台人員,更是讓人想拍手叫好。這不只代表了George跨 越了有聲片的障礙,所有的幕後工臣像是導演、後台也都有了發聲的空間和機會,更重要的,是由這個結尾正式宣告有聲時代的開始!這是個多麼振奮人心的收尾, 不只把全片收的漂亮俐落、更是帶著對電影時代轉變致敬的意味,細細品味才知道導演用默片來拍攝此片的用意之深啊... ...

(挺喜歡電影帶到影片拍攝後台這種梗的,除了一般觀眾比較少見特別之外,對這些幕後功臣也獻上最高的敬意!)

    而除了前面提到的有聲片的梗之外,回到默片還個挑戰。

    對導演來說,沒有了那些餵養觀眾胃口的特效、音效和台詞,能不能簡單的用演員劇情和技術項目就把這個故事說好?對演員來說,沒有了台詞,能不能單純用動作神情就把角色演活?對觀眾來說,單純只有影像和簡單配樂的電影我們能不能接受,或者,我們還能不能回到當初電影剛誕生時候那種最初的感動呢?

(電影最初的時候不就只有這些東西?演員的神情、美術的設計,一個落魄的默劇演員的形像光看劇照不就已經躍然紙上?)

    事實證明,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做到了!從劇本上面,選擇了這麼經典,甚至說有點老梗的劇情來作發揮,畢竟要用最精簡的元素就呈現一個故事,故事本身不宜太屈折離奇,除了吃力不討好之外, 對許久沒體會過默片的觀眾來說也是煎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影像上面的用心,像是George和Peppy道別的那個樓梯不就象徵了之後兩個人的上坡和下坡?George想要東山再起的默片的結尾選用流沙和那個氣勢磅礡的交響樂,對照寥寥無幾的觀眾,最後George不忍再看離場了、Peppy看到落淚了,默片的時代也就像劇中人物一樣緩緩的被吞噬而隱默了... ... 

    其他太多影像上面的用心、音樂上面的經營不再贅敘,只能提醒每位入場的觀眾眼睛記得睜大,好好投入這部細膩的作品。況且,不能錯過的還有演員們回到最初的神情、動作的的精采演出。

    特喜歡飾演George Valentino的Jean Dujardin的演出,不管是一開始意氣風發還是之後的窮愁潦倒,從神情和動作Jean Dujardin都 做出層次,沒有過多東西,單純直接有說服力的演技忠實的把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演活了。不管是一開始那次謝幕的沾沾自喜、跟Peppy若有似無的曖昧情素、最後燒影片吞槍的自怨自艾,這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觀眾們一起同喜同悲。想不到,看完了這場電影還順便的讓我們知道了,沒有了那些多餘的台詞特效,我們反而各能投入劇中的角色,這也是看完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收穫吧。

(就其他看完的這片和魔球 Moneyball跟繼承人生 The Descendants,個人覺得,憑著這次Jean Dujardin的演出和本片的氣勢,Brad PittGeorge Cloney這對好兄弟在這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中大概都只能陪榜了... ..)

(片中飾演Peppy的Bérénice Bejo也同時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但這次女配角光是我看過的姊妹 The Help中的Octavia SpencerJessica Chastain就相當不好惹,個人覺得機會可能不大。)

   

    誠如前面所提到的,導演、演員都做到了,端出了這樣兼具大器又細膩的精緻作品,我們觀眾會不會買單進場呢?

    說實在的,看這部電影不需要記著它已經得了多少獎或是奧斯卡十項入圍、也不需要真的睜大眼睛進去看導演編劇有多用心、演員工作人員有多辛苦(當然這些都是加分),我們該做的,就是敞開心胸、買票進場,簡單的跟著全場一起又哭又笑、又拍手又落淚的回到看電影最初的那種感動真的就夠了,而這也就是對這部片子最大的肯定了!

 

(很喜歡西裝這個橋段,好可愛又好單純的像是回到電影那個年代(我根本還沒出生吧= =)的那種感動。)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電影時代洪流的轉變,也看到了時代中小人物們所綻放出來的人性光輝。電影本身的精緻細膩、娛樂感人(沒錯我又看到哭了)兼具不提,更重要的是那個對電影時代轉變致敬的精神,還有帶給我們觀眾最初感動的用心就已經是不得不看的經典之作,真的是強勢問鼎這次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推薦給每個人去看:)

 

    想看的人,請先把荷包看好,2/24正式上映時我們電影院見!至於它的十項提名有幾項可以開花結果,我們2/26奧斯卡頒獎典禮拭目以待!

(赫然發現片尾這張劇照好適合在下面打上"歡迎光臨"或是"趕快來看"類似的slogan... ...(我開玩笑的,拜託不要這樣做= =))     

 

如果你喜歡這部片你可能還會喜歡:

時代劇裡永遠的經典+阿甘的一生伴隨著美國歷史的演進+開朗樂觀的個性永遠鼓舞者每個觀眾: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原文來源:人生既然只有一次...那我就要體驗正常人三倍的生活!!!  by endlessfl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