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jpg

[2011-6-12 中國時報]文/李幼鸚鵡鵪鶉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1993年1月20日殞逝。她的忌日撞上了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生日(1920年1月20日出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1932年2月27日出生,2011年3月23日殞逝。她的忌日竟是我家小白文鳥的「生日」(1992年3月23日),我向來把鳥兒們來我家的那天當成他/她們各自的生日。

1953年的美國電影《羅馬假期》讓奧黛麗赫本一鳴驚人,大紅大紫,躍為超級巨星。電影收場時,她扮演的女主角被媒體記者問到走訪歐洲各國最喜歡哪個城市?她說每個城市各有佳妙,但會一輩子珍惜在羅馬的回憶。奧黛麗赫本果真鍾愛羅馬,第二次的婚姻乾脆嫁給義大利人並定居羅馬。我不免想到費里尼不肯離開羅馬拍電影,永遠在觀察羅馬、守著羅馬,有張照片是他在一間名叫Funny Face的店門口的身影。而Funny Face正是奧黛麗赫本1957年電影的片名《甜姐兒》。奧黛麗赫本晚年為第三世界苦難婦女與兒童奔走救援,跋涉衣索比亞等地,好似她1959年電影《修女傳》裡行醫非洲、救苦救難的化身。她在情感受傷期間,遇到喪妻的Rob Wolders,彼此同聲一哭,在經歷遠比她年長的美國丈夫與稍比她年幼的義大利丈夫(這兩段愛情跟她電影《窈窕淑女》處境神似)過後,開展一段不必婚約的珍貴戀情。婚姻路上多波折的伊麗莎白泰勒同樣有過本國丈夫、老丈夫、小丈夫的體驗。

 

GEN_ROMAN_115357_PUBLICITYPICTURES_RENTALRETAIL_P_85042 [1600x1200].jpg

戲如人生巧合多

Rob Wolders的亡妻是英國女演員瑪兒奧白朗,以主演美國導演威廉.惠勒電影《咆哮山莊》享譽。她在1936年威廉.惠勒導演的電影《這三人》裡扮演女教師凱倫(Miriam Hopkins扮演女教師瑪莎),美國女作家麗莉安.海兒曼擔任編劇(親自改編她的舞台劇)。這部電影評價雖高,導演與編劇的遺憾是當年美國電影檢查禁止鋪陳(女)同性戀的題材。1960年代初期,歐洲電影形式大躍進,美國電影也試著衝破社會禁忌與電影檢查的藩籬。威廉.惠勒再度地把麗莉安.海兒曼這齣原題The Children’s Hour的舞台劇搬上銀幕,拍成了1961年面世的《雙姝怨》。奧黛麗赫本扮演凱倫,莎莉麥克琳扮演瑪莎,並由年華已逝的Miriam Hopkins(1936年版裡的瑪莎)共襄盛舉,客串片中的莉莉.莫塔女士。《雙姝怨》成了電影史上女同志電影的先驅!

以往我敬佩威廉.惠勒與奧黛麗赫本的勇氣,但由多少年後「生活」面打量,奧黛麗赫本不但在「電影」中重演了曼兒奧白朗的角色,而且在「生活」裡也接了瑪兒奧白朗的棒,成為丈夫Rob Wolders的伴侶。1954年出品的美國電影《象宮鴛劫》,擔任女主角的英國女伶費雯麗拍片期間病倒了,改由伊麗莎白泰勒瓜代。沒想到伊麗莎白泰勒非但接續了費雯麗的這部「電影」,甚至「生活」中也承襲了費雯麗大半輩子的多病體質!

BW Photo 18.jpg

為世界奔走的美麗身影

伊麗莎白泰勒在「電影」中倒是常有穿梭男同性戀的機緣,從取材田納西.威廉斯劇作的《夏日痴魂》到馬龍白蘭度扮演酷愛男色軍官的《金眼反映》;在「生活」中,跟她合演過電影的男伶蒙哥馬力克利夫特、詹姆斯狄恩、洛赫遜都是男同志。她也在一些「電影」中遊走在女同志情慾間,譬如《滄海孤女恨》與《愛情我你她》。跟奧黛麗赫本合演過電影的男演員也不乏著名的男同志,像英國的卡萊葛倫與美國的安東尼柏金斯。在現實「生活」中,法國女演員卡波辛是影藝圈著名的女同志,奧黛麗赫本與她私交甚篤。1991年在一次「Arts Against Aids」的募款會上,奧黛麗赫本特地聲援伊麗莎白泰勒。1993年春天奧斯卡的金.何休人道獎同時頒給奧黛麗赫本(以聯合國親善大使身分為救助第三世界婦女與兒童奔波勞碌)與伊麗莎白泰勒(為預防與治療愛滋而努力)。但赫本已逝,泰勒慨歎:「我們失去了一位美麗的天使。」

二十世紀中期埃及與以色列生靈塗炭的戰爭結束後,埃及政府對以往由於支持以色列而電影被禁的伊麗莎白泰勒開禁,並歡迎她主演的《埃及豔后》。伊麗莎白泰勒卻更希望埃及觀眾看她敢於讓自己痴肥、骯髒、粗鄙言語的電影《靈慾春宵》。可惜多數觀眾不了解她在乎的是演技而不是大而無當、有點沉悶、有點笨重的《埃及豔后》。

GEN_BREAKF_111868_PUBLICITYPICTURES_RENTALRETAIL_P_85029.jpg

電影生活難解難分

伊麗莎白泰勒演過的電影水準參差不齊。奧黛麗赫本電影量少質精,《羅馬假期》以來,十六年只演了十六部電影。美國很多評論家認為幾乎部部佳構,非比等閒,只有《綠廈》與《巴黎假期》是例外,是低潮。其實是美國人不了解,《巴黎假期》是好萊塢產品中的「後設電影」與「諧擬各樣類型電影」的先驅,身受法國評論家的激賞與推崇,就像她主演的《儷人行》首開風氣,把雷奈《廣島之戀》與《去年在馬倫巴》與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的意識流敘事形式率先引進到好萊塢電影中!

雷奈電影《去年在馬倫巴》扮演女主角A的法國女星黛芬賽麗格(後來她當導演拍攝女性主義、女同性戀為訴求的影片令人刮目相看),三十多年後跟在片中扮演丈夫M的男演員薩夏畢斗夫同一年殞落。費里尼跟同樣愛戀羅馬的奧黛麗赫本,都在1993年辭世,半年後,女演員茱麗艾塔瑪西娜也追隨了亡夫費里尼撒手人間。伊麗莎白泰勒則是跟她呵護多年的歌手麥可傑克森死期相距不遠。奧黛麗赫本殞逝後,為她《第凡內早餐》的〈Moon River〉作曲的音樂家亨利.曼辛尼、跟她合演《第凡內早餐》的男演員喬治比柏、跟她合演《羅馬假期》的男演員葛雷哥萊畢克相繼殞落。電影與生活,有時還真難解難分,就像伊麗莎白泰勒愛上每一部跟她合演的男演員,奧黛麗赫本被每一部合演的男演員深愛。

新聞來源: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