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3.jpg

【聯合晚報╱聞天祥】

「更好的世界」是本屆奧斯卡與金球獎的雙料最佳外語片。雖然導演蘇珊娜畢爾(Susan e Bier)把自己的得獎意義視為「默默無聞的丹麥片就此突然揚名世界」稍嫌誇大其詞,罔顧了作品時常名列影史十大的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帶領95電影宣言(Dogme 95 )攪亂影壇一池春水的坎城金棕櫚得主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以及早以「比利小英雄」拿過奧斯卡的比爾奧古斯特(Bille August)……,但她這部探索暴力欺凌與文明禮教、卻又不忘在悲劇之前拐個彎留點希望的電影,確實是今年最符合奧斯卡期待的外片。

她和長期合作的編劇安德斯托馬斯簡森 (Anders Thomas Jensen)在本片拉出兩個家庭做為核心,如果我們以當中的青少年成員為主來看的話。有著瑞典血統的Elias常因他的身份和長相而被同校的丹麥學生欺負,諷刺的是他的父親卻遠在非洲擔任無國界醫生,幫助那些語言文化和他完全不同的人。

這個對比是既明顯而又衝擊觀眾的,因為當Elias的父親休假回國,在鞦韆前調停兩個小孩的衝突時,另一個孩子的父親除了出言不遜還動手打人,當醫生文明有禮地在衝突緩和後才登門理論時,對方再度於孩子面前賞了他兩巴掌。

我們一方面驚訝兩度被羞辱的醫生修養不凡,但也不禁懷疑他口中「只會用暴力解決事情是可悲的笨蛋」的論調,因為連銀幕前的觀眾都看得難以忍下這口氣。

因此,另一個年輕主人翁Christian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幫被霸凌的Elias出頭教訓欺負他的同學,或是決定讓動不動就打人的粗野男人嚐嚐苦頭,既讓我們胸中不平怒火得以發洩,但也從他以為伸張正義的後遺症中,接收以暴治暴的教訓。

暴力在此變得十分弔詭,它既可能達到目的,也會一發不可收拾。而人真的可以拒它於千里之外嗎?當醫生基於天職而醫治殺人無數的非洲惡煞,卻終究難忍他的毫無人性而將其逐出院區,讓他被憤怒民眾凌遲洩憤,在大快人心與輾轉反側之間,情感與理智的拉扯衝突,是他、也同時是觀眾的難題。

片中的兩個家庭,一個父母離異,一個喪母單親,關愛必未因此減少,但編導顯然以為力有未逮。再輻射到之外的校園、社會到國際,「更好的世界」呈現的反而是霸凌暴力的無所不在。當片中兩個男孩基於不同理由而放棄向內求助、幾乎一起走上極端時,兩方家長在關鍵時刻的表現,竟然扮演了毀滅與拯救的力量。

不免懷疑人們真像銀幕角色有這麼強大的包容力,願意原諒、甚至幫助那些傷害過你摯愛的人嗎?而影片最後的千鈞一髮,也強調了唯有如此,才可能有「更好的世界」。

這部電影雖然有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尤李基湯姆森(Ulrich Thomsen)、麥可佩斯伯蘭特(Mikael Persbrandt)幾位熟悉的演技派撐場,但兩個青少年演員:飾演Elias的馬庫斯雷加德(Markus Rygaard)和Christian的威廉約翰尼爾森(William Johnk Nielsen)卻是更大的亮點,迥異的銀幕性格,但對愛與認同的一致渴望,讓他們的角色為新世代的成長苦澀,做了有力的陳述。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