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冠冕堂皇說教

中文海報小檔 [1600x1200].jpg   2.jpg  

[2011-04-17 中國時報 周報影評 文/張士達] 大人面對孩子們彼此之間的衝突,總會以「冤冤相報何時了」、「你若跟他計較,你就輸了」等冠冕堂皇的說教試圖打發,掩飾的卻是大人自己面對世間不公的無力解答,以及大人因不願對孩子解釋世界殘酷真相而暫時逃避。為丹麥贏得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更好的世界》則告訴我們,這種缺乏說服力的教育方式不但沒用,甚至可能導向更加不可收拾的下場。

殺戮場面 逼出殘忍現實

 《更好的世界》以近年各國都相當受到矚目的校園霸凌議題作為切入點。一個在學校總遭霸凌的男孩伊利亞斯,與一個因不斷轉學而學會生存之道的男孩克里斯欽,因在校同為異類而互相結盟以求生存。他們各自在家裡則因他們的父母感情失和等因素,分別面對不同的家庭問題,雖然未必可被歸咎為孩子偏差行為的來源,卻終究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

 導演蘇珊畢爾將一個可能不易親近的複雜題材,以相當細膩又有條不紊的方式慢慢切入,其中最重要的設計,便是讓伊利亞斯的父親安東擔任一個遠派非洲難民營行醫的醫師。這是一個具有高度理想色彩的工作,但安東在非洲見證令人髮指的殘殺不斷上演時,儘管憤怒無力,卻並無社會法律體系可行公理。他原本堅守醫師天職,即使面對殺人魔也願努力醫治,卻發現當面對不可動搖的邪惡,再多以愛為名的堅持都是枉然。

仁義高調 空談無濟於事

 安東的兒子伊利亞斯,則在丹麥家鄉的學校裡遭受霸凌,卻無法從學校與家長那裡獲得任何真正的解套與援助。安東教導伊利亞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然你就跟他們一樣了」,並「以身作則」地被惡霸欺凌也逆來順受,卻只讓兒子憤而與死黨私下策劃私刑以求出氣。當安東自己在非洲碰上更大的罪惡行為,才發現這種滿口仁義的高調全是無濟於事的空談。片中的教育系統在面對校園霸凌時幾乎是完全癱瘓的,這或許也是影片在霸凌氾濫的現實世界裡,能夠如此獲得觀眾認同迴響的重要因素。

 片中透過非洲與丹麥兩個時空的並置,固然讓導演所意圖彰顯的問題更加明確聚焦,但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因這個設計,而讓後段被迫導向一個能夠雙邊共通的出路,而反倒讓原本應該複雜難解的問題,竟然在最大的衝突傷害之後柳暗花明迎刃而解。

 

in-a-better-world-movie-image-02.jpg


美好結局 自我感覺舒適

 許多處理複雜議題的創作者,往往都會聲稱「我們只想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但《更好的世界》卻因太過美好的結局,而在銀幕上讓每個角色都提前抄近路到達了那個「更好的世界」,而現實世界裡是否真能如此容易,觀眾在走出戲院後自然清楚。再回頭想想這部片包辦兩大美國電影獎項的最佳外語片,似乎也就並不讓人意外了,畢竟美國的確向來是偏好自我感覺舒適的美好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