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論辯月刊.jpg

人籟論辯月刊 NO.79  文/曾炫淳 (《放映週報》執行編輯、「小孩愛讀書」工作室成員)

關於外遇的電影不計其數,然而在呈現人性的嫉妒、謊言與背叛外,《為愛遠離》更關注人在中年後自我認同的追尋,與未來愛情的面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電影代表自己的愛情主題曲,私密的情感經驗往往可以從那些源自電影影像的旋律中得到投射和印證。《為愛遠離》(Partir)由實力派演員克莉 絲汀 ‧史考特‧湯瑪士(Kristin Scott Thomas)狂飆演出,富有絢爛的亮點展演,是一部細微召喚著創傷橋段和甜美記憶的電影。

此外,這也是繼2001年《未了情未了》(La répétition)之後,法國導演凱薩琳‧科西妮(Catherine Corsini)的另一部深刻描寫人性對愛情執著信念的影片片中的戀人「雖千萬人吾往矣」地上刀山、下油鍋,不可自拔地捲入風暴,漩進平靜湖面底下洶湧的水渦,殘喘著、無可救藥。

片頭由一個中產家庭屋裡靜謐的夜色開始,夏日蟲鳴交錯著諾大房舍中丈夫的沉沉鼾息,不成眠的妻子蘇珊娜(Suzanne)因焦躁不安而坐起。倏地轟然槍響,我們不知是否蘇珊娜在開場就了結了生命?她想要出走的愛情旅途有沒有未來?


導演的愛情修辭學

Corsini.jpg

導演科西妮顯然對當代的同性、異性戀情皆有犀利的觀察,因此在眾人習以為常的愛情生活中,又能開發新意,讓片名成為一門理解電影哲思的愛情修辭學。例如《未了情未了》的原名「répétition」為重複、反覆之意,而《為愛遠離》的原名「partir」則有離開之意,都是簡單卻多元複義的命題。中文片名也翻譯得頗為貼切,《未了情未了》像是「未了情,未了」,又像「未了,情未了」,好似電話答錄機反覆倒帶重播的語音留言,戀人須自圓其說、自欺欺人,才能讓創傷透過排列組合得到救贖。

《未了情未了》中一對原來形影不離的童年玩伴,在青春期就讀戲劇表演時,其中一位因不堪忍受朋友與異性發生情愛,憤而自殘並此與對方斷交,在成年後嫁給牙醫從事牙科工作。而另一位則繼續從事戲劇演出,直到成年後的她們再度重逢,兩人間超友誼的複雜情愫卻讓這樣的相見好景不長,她們開始怪罪對方的存在,最後導向形同陌路的結局。

《為愛遠離》的「離開」既意謂著離去,同時也點示出「前往」的當下狀態。因此坦述出劇情主角正處於「離開某地前往另一地」或「離不開某地無法前往另一地」,乃至「遠離是種偏離,或悖離正軌」及「所前往之地從來就不是想前往的處所」等種種尷尬、曖昧和模稜兩可的處境「離開」可能不只是「出走」,而同樣是一種「返回」。


婚戒之外的新生活

partir (2).jpg

 

在本片中,英國人蘇珊娜到法國嫁作人婦,家庭生活富足,一對兒女亦即將成年,市儈作風的醫生丈夫幫她重執婚前推拿師舊業,在豪宅後院整建專業工作室(雖然丈夫滿足她的願望卻顯得對營建漠不關心)。此時,蘇珊娜卻愛上了接下工作室重建案的西班牙籍建築工伊凡(Yvan)。她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幸福家庭,因此一開始迷茫、踟躕,以為是一時的暈頭轉向而隱藏、刻意抑制這株愛情幼苗。但自從她賴在情人懷裡,讓情人趕自己離開之後,從此她比誰都更明白這份感情的存在,並且更真誠坦然的面對,於是她以無與倫比的勇氣掙脫婚姻的枷鎖,投向內心真正認同的愛情關係。

不似《出軌》(Unfaithful,2002)、《外慾》(Facing Windows,2003)、《偷情》(Closer, 2005)這些有關外遇的電影,在架構出軌和偷情情節時,很煽動性的鋪陳撒謊與揭穿、嫉恨與復仇的多角習題,帶出信任崩盤和背棄諸般議題,《為愛遠離》中的主角已經從《未了情未了》中後青春期對愛戀不勝唏噓的感懷,轉向關注在種族、階級等差異下,已婚中年人亟於尋求自由新生、卻遭遇轟轟烈烈愛情下的難堪。本片的故事設定在尋常和直白的敘事結構中,沒有過多峰迴路轉的事件和高潮迭起的戲劇性,角色也處在不被刻意浪漫化的日常生活中。導演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社會階級結構的縮影如何影響這段愛情關係,讓外遇、偷情和出軌不僅是三角習題中可怕戰爭的肇始,更著重在探討這對受困於社會結構中的男女如何脫困,如何自主、自由地生長自己的愛情形貌。


出軌之必然與美好

partir (8).jpg

 

妻子面對自己的出軌,並非一味撒謊,反而主動向丈夫坦承自己戀愛了。對象是一名無產階級的階下囚——受丈夫雇用的營建工。妻子的直率讓原來位居高階社會地位、不可一世的醫生丈夫飽受衝擊,他急著詢問妻子跟對方上過床了嗎?上過幾次?在哪裡偷情?他不能接受一名工人奪走自己的擁有物。位高權重且準備角逐市議員選舉的丈夫,操弄個人政治和經濟的優勢,讓這對墜入情網的戀人無以維生,必須透過販售舊飾品、甚至竊盜求生存,更陷害有前科的情敵鋃鐺入獄,逼著出走的妻子二度返家。本片主角面對愛情無法抵抗、明知故犯,直直踏上森林獵人的狩捕器;然而在愛情與麵包間,主角有了斷然的抉擇。

在片中,醫生的英國裔妻子為了西班牙裔的藍領工人離家出走,捨棄原先優渥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並非難以理解。他們二人都同為來到法國的異鄉人,工人剛從監獄服刑完畢、走出社會,醫師娘則一直在社會規範下扮演著社會機制賦予的妻子的角色,二人都身陷社會結構的囹圄和禁錮。因此,他們的相遇不只是激起醫師娘反社會機制的行動,還賦予她的出軌行為一個高度自由和浪漫化的遐想。醫師娘蘇珊娜本業原為復健推拿師,對人的身體感知敏銳,她著迷工人伊凡的身體並非膚淺的性欲表徵,而是勞動者身軀的生命力和魅力。到了最後,她堅決地決定離家出走。

她與丈夫的互動多在家中等室內場景,家人關係冷靜疏離,幾乎各行其事;可在與情人相見時,除了激情纏綿的性愛場面,尤能對照陳述的是藍領工人對於小女兒的父愛,以及三人在海灘無拘束地嬉鬧的情景。在種種廣茂原野的山林,或夢寐歸隱的舊屋等陽光充足的自然場景中,真切不造弄的感官和知覺,讓全片勾勒愛情的調性引人入勝,並深信這段感情的美好。


追求自由,義無反顧

IMG_3096r2.jpg

影片生動的刻畫一名已婚中年婦女如何獨立自主、選擇嚮往的愛情生活,但卻因為無法經濟獨立、無法逃避父權政治與社會階級的脅迫,僅能就範於醫生丈夫的威嚇,最後只能回家繼續仰賴丈夫。電影以倒敘的方式鋪陳,將片頭劃破夜色的槍響,化作觀影時偵查真相的動因,推向六個月前。在影片最後,若我們能理解追求愛情已被轉化成追求自由,自由成為愛情的代稱,並不再輕易將偷情膚淺地看作原罪時,才能理解當妻子為愛著魔、成為自己的魔鬼,將自己驅逐於她的天堂,噩夜裡的暴力復仇是這麼樣產生的。

值得一提,本片重拾了新浪潮電影配樂高手喬治‧德烈宇(George Delerue)及安東尼‧杜哈梅爾(Antoine Duhamel)的配樂,在片中不過度渲染卻畫龍點睛,宛如變魔術般奇妙地的呈現。在片中幾度重要的情感轉折之處,這種頗富表情卻舒緩的音樂語法,平衡了電影中內斂飽滿的激昂情緒,為影片內容大幅提升了可看性。最後,本片的悲劇結尾則以緊擁的戀人和遼闊的山園景緻為背景,以此囊括愛情中千言萬語和眾說紛紜的評論。

IMG_3096r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