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Kitchen (34).jpg

文/聞天祥 (本文刊登於9月takes創刊號)

「靈魂餐廳」賣的是什麼:提升靈魂的美食嗎?

我看到的是用刀叉一切就碎不成體的炸魚排,和醬料一成不變的漢堡、薯條。當菜單作了變化,老顧客們甚至連試都不肯一試。是廉價速食養壞了人們的味蕾,還是這部電影對勞動階級品味的歧視?

但反觀在「靈魂餐廳」炮製這些粗劣食物的老闆,因為參加女友家族聚會而在高級餐廳嚐到用心美味的同時,一個西裝筆挺的客人卻要求廚師把他點的西班牙「冷湯」用微波爐「加熱」!可見,品味無關階級,花錢享用珍饈的大爺也可能只是炫耀財力卻褻瀆廚藝的暴發戶而已。

就敘事表面,這是讓「靈魂餐廳」有心無力的老闆,和孤僻卻有才情的廚師相遇的技巧,然而除了為橋段鋪梗的功能之外,更是對本片內在主題正反辯證的第一階段。接下來的問題是:當老闆同意改變菜單,讓被高級餐廳開除的主廚自由發揮時,知音在哪裡?

你不覺得【靈魂餐廳】(Soul Kitchen)談的根本是藝術與創作這回事嗎?不論廉價或昂貴,當所有思考都只向市場妥協的時候,會不會只是自欺欺人呢?老闆原本賣的是千篇一律,建立在顧客的不假思索與理所當然;當主廚示範他可以將這些廉價食材拼成一盤45歐元(1800台幣)的菜餚卻選擇全部倒進垃圾桶時,也清楚地表明後者不過是佯裝高級的詐騙手段而已。價格昂貴的餐廳寧可開除堅持原則的廚師也不願得罪財大氣粗的拗客,也道出藝術本位所要付出的代價。

有趣的是原本孤芳自賞的廚師在看似擺錯位置的「靈魂餐廳」第一次獲得顧客認同,是因為一個餐廳員工在外組的樂團交不出練團室費用而只好把團員帶到門可羅雀的餐廳一角練習,於是首批願意嘗試且馬上知道好料的,其實是為了聽音樂而跟來的人。接下來讓生意更上層樓,則和附近開了間舞蹈學校不無關係。音樂和舞蹈,間接成了美食的認可者,藝術的共生共容,不言而喻。導演並非跟錢過不去,否則也不必出現老闆數鈔票的畫面,然而鏡頭裡的表情,與其說是滿足,不如說是驚訝:原來堅持原則也可以有生存空間的。

SoulKitchen (10).jpg

藝術與市場的辯證並非【靈魂餐廳】的全部。一個全人的關係,除了個人的身與心,還觸及自己與他者的衝突與和諧。為了便宜搬洗碗機而落得椎間盤突出的餐廳老闆,在面對自我身心煎熬的痛楚之外。還要顧到「半假釋」的哥哥到他餐廳「掛名」工作卻不時惹麻煩的手足關係,而到上海大展鴻圖的女友也成了他牽掛、甚至放下餐廳的關鍵。可見生命的完滿也不可能永遠「不食人間煙火」只靠藝術成全。除非你像片中的主廚無牽無掛,以宛如現代吉普賽的姿態,除了堅持廚藝,從不固定生命的航向,否則很難不面對像餐廳老闆這樣的困境考驗。而他後來焦頭爛額到否極泰來的峰迴路轉,雖然稍嫌匠氣,但最後主廚留下的那把刀和他披上圍裙為喜歡的人作菜,這當中的傳承與再生,倒是挺迷人的。

【靈魂餐廳】的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過去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柏林影展贏得金熊獎的【愛無止盡】(Head-On,2004)與再接再厲獲得坎城最佳劇本的【天堂邊緣】(The Edge of Heaven,2007),而這兩部電影都對於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做出深刻而激情的探索,也幾乎成了他的標記,讓大部分人都忘了他剛崛起時的幽默喜感。【靈魂餐廳】顯然是一部較為可口的電影,雖然男主角的希臘裔身份可能讓熟悉阿金的影迷敏感地想去探查這回他的族群論述,但這方面的議題確實被淡化了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他藉食物暗喻藝術創作的用心,卻沒有老氣橫秋的習氣。因為看似倉庫的餐廳可以被解讀成羅馬風格的建築,在這裡領受美味的知音也就不必正襟危坐,誰規定騎哈雷機車的就不可以是懂美食的人呢?他雖然批判那些連味道都不肯去感受和用錢衡量美味的人,卻不束縛樂在其中者應有的樣貌,重要的是他們的感受力,這應該也是他對觀眾的期待!在這部電影裡,最狠的是國稅局大嬸,最賤的大概就是炒地皮的人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製片搭檔與音樂顧問克勞斯馬耶克(Kaus Maeck),以及編劇伙伴兼男主角的亞當布斯杜克斯(Adam Bousdoukos),兩人不僅是法提阿金長期合作的對象,對本片的影響力(無論音樂、表演或劇本走向)應該也是這回讓外界以為法提阿金風格丕變的真正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