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_fish_tank_001.jpg

文/darthvader

奪得2009年坎城影展評審獎的【發現心節奏 (Fish Tank)】,在上映之前便令人充滿期待,不僅是因為電影聚焦於英國下層階級的青少年生活,更因為飾演本片的主角Katie Jarvis之前完全無任何演戲經驗,單憑本片就奪下許多演員獎項


Day Tripper

披頭四在1965年有首老歌叫"Day Tripper",意在諷刺那些出身良好的倫敦青年利用周末縱情酒色與迷幻藥,然後在周末結束時返回他們循規蹈矩的日常生活,只願當「一日的嬉皮」。沒想到這首歌的歌詞與相隔四十年多的電影,竟依然遙相呼應,實在令人感慨萬千。所不同的是,【發現心節奏】採取相反的角度,從弱勢的一方發聲,導演運用大量的主觀視角、手持鏡頭的緊迫盯人,讓觀眾能夠透過銀幕切身感受到女主角面對外在環境的注目壓力,與她獨自面對世界的孤獨與無助。逆光拍攝女主角望向窗外天空的一幕,配合銀幕外她練舞完畢的急促呼吸聲,尤其令人不忍與動容

青春不殘酷,無以成詩

以青少年為題材的電影,往往不脫成長過程中的陣痛,但相對於浪漫派如岩井俊二導演的【青春電幻物語】以柔焦光影軟化了不忍卒睹的殘酷過程,【發現心節奏】則承襲了英國左派電影的寫實傳統,將真實情況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集合住宅裡永不停息的喧鬧、同儕的排擠與孤立、街頭惡少的險惡攻擊,女主角所面臨的情況一概對她不利,就連她的母親與妹妹,也彷彿靈魂錯置般,年長的一方,三不五時飲酒作樂,幼稚且毫無責任感;年幼的一方,整天黏在電視機,過於早熟卻無法對話,這種「家不成家」的情境設定,不僅突顯出青少年作為夾在其中的巨大荒謬,更催毀了女主角最後的情感依歸。也無怪乎當做為母親情人的男主角一現身,便埋下了之後劇情發酵的種子。

自由,是選擇而來


電影裡不斷出現的小馬,很明顯地暗喻了主人翁的心境投射;而短暫帶到的捕魚過程,更暗示了接下來的急轉直下。編劇兼導演Andrea Arnold的手法高明之處,在於他既保留了青少年憤怒的情緒張力,使之不會成為一部說教電影,卻也妥善轉化了這種能量所帶來的慘痛代價,讓心靈指向一個更高遠的安歇之處。於是女主角面對一連串打擊與悲劇終究無法自抑地流下黑色眼淚痛哭,我們卻也看到了她將自己受入侵/被觀看的客體位置,已悄悄地挪移至可以掌控自我命運的主體位置。她真正做出了選擇,於是那些內在與外在的禁錮頓時灰飛煙滅,以獨舞為始,以合舞作終,象徵青少年自我解放的舞蹈動作,在此發揮了畫龍點睛的絕妙之處,尤以最後那段「和解之舞」,讓心重新回歸到人人最無所割捨的所在--家庭,最為令人感動。

Fish Tank

或許你也住在魚缸裡,張大眼睛看著世界同時被觀看,拼命張嘴巴呼吸,卻發不出任何聲音。那麼,我真心推薦你來看這部電影,找回自己內心最安適的節奏,然後,向著陽光大步往前走。

 

(原文出處:Teenage Wastela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